对比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内容,是逻辑思维的重要一环。本文所说对比心理是指,把自身状况(社会、经济、身体、声誉 等等)与他人相对比的一种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对比作为社会心理,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这种对比是任何人都具有的,或者说任何人都无法排除的。它具有消极和积极的两种决然不同的作用和后果。也就是说,运用不同的心理对比公式得出的结果是不相同的。
中国有句老话:“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如果按此逻辑做,人会死光的,一个人总有不如另一个人的地方,没有人还谈什么货呀。幸亏这句话还有下联:“人比人得活着,货比货得留着。”这很有些阿Q味,不过这句话挽救了人类,挽救了社会。关于这种对比还有“人家骑马我骑驴,后边还有步行的。”同样是阿Q版的。
对比就是把两种事物对照、比较。
通过对比看出自己某些方面、某处不如人家,产生了赶上人家,超过人家的想法,从而变成前进的动力,这是对比的积极作用。看到与自己年纪相当,知识、智力相仿的人学会某种技艺,从而产生了自己学会这种技艺的信心。这是对比的功劳。通过对比发现了自己的短处和不足,从而嫉妒别人,这是对比的消极作用。
对比在更多的时候表现的是“自慰”作用,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阿Q心理”。比如,看到某个富翁因包二奶,养小密家里打得乌烟瘴气;看到某长的儿子犯法被抓起来了,看到邻居家的豪华轿车被什么东西刮出了痕,心理会感到某种平衡。当然,人们会说这是“幸灾乐祸”,其实,它是嫉妒的翻版,别人比自己好嫉妒,别人不如自己高兴。
当然对比的“自慰心理”更多的是善意的。把自己的生活和过去穷苦相比较,把自己的状况与不如自己的比较等等。阿Q版的心理自慰与众不同,别人打了他,他用一个“儿子打老子”就把心理的不平衡弄得云消雾散,真的很见功力。
我们来看下面的情形:把你自己每个月千八百块钱的收入和“星”们去比,人家作一秒钟的广告就挣一百万,无论如何是产生不了“赶、超”的积极作用,如果有那个念头,可能是疯了;就连嫉妒也没有任何心理依据,也就是说你没有嫉妒的资格(想嫉妒也不容易)。那么怎么消除这种对比产生的不平衡心理?当然还得请出老Q了。所以,有人说阿Q心理有其积极意义;还说,中国人通通都有阿Q心理;还说,阿Q精神不可没。从这个意义上说,该喊:“阿Q万岁!”
一个人的不平衡心理没什么,如果相当数量的不平衡心理相叠加,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破坏力,这就是马克思的哲学原理“量变引起质变”。
通过对比产生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不平衡心理;通过“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理逻辑,得出的答案是“等贵贱,均贫富”。于是乎,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就发生了。
如果没有阿Q,你还对先富起来的百万富翁、亿万富翁们心理不平衡,如果这种不平衡得不到疏散,如果这种不平衡叠加在一起……
阿Q精神消化了你的不平衡心理,起到了安定、稳定,创造和谐社会的作用,您还对阿Q嗤之以鼻吗?
只要人类存在,对比心理就永远存在,对比是人的心理需要,是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