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等量的砝码于天平的两端,就取得了平衡。平衡不但是一种美,而且是美的享受,它属于美学范畴。
平衡的身体不易摔倒,平衡的心理精神饱满,人是须臾少不了平衡的。然而人生在世,平衡与非平衡总是相伴而行,形影相随的。有时我们会觉得平衡,有时我们又会觉得不平衡。也就是说,在一段时间内我们是平衡的,而在另一段时间内我们是非平衡的。人非草木,孰能平衡?在这件事上我们觉得平衡,在另一件事上我们又觉得非平衡。而为人处世又总是要求我们善于从平衡处看到非平衡,以防患于未然。并在非平衡时能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以达到平衡,尽量求得自己心理的安定,去创造美好的人生境界。
若有支点,就能把地球移动。平衡也一样,须有一个灵魂的支点。物理学上的平衡取决于杠杆上的支点。心理上的平衡也要有一个支点,这个支点说白了就是人生的坐标轴。池田大作是日本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说:“当你将要迷失自我时,找到一个能确定自己位置的坐标轴是很重要的。”我们面对人生的得失,容易产生非平衡的心理,比如,在经济发达的今天,当我们看到别人比我们活得潇洒、活得舒服时,心理的天平就自然与不自然的要发生倾斜,很是觉得同在蓝天下、同在地球上自己怎么就活得不如人呢?这时,心中别提有多委屈喽。也往往在这关键的时刻,就极需要我们调整好人生的支点,把坐标定在学习、求知和对社会的奉献上。想想那些学习比自己好的同学,想想那些在教育战线上任劳任怨工作着的前辈先师们,他们的事业成就那么大、对国家的贡献那么多,也不一定会挥金如土般的尽情地去享受。我们只有在工作和学习上向高标准看齐,生活和消费上向低标准看齐,实现心理的平衡就会容易很多。反之,如果我们凡事患得患失,心理的天平会永远是倾斜的,再重的砝码也平衡不了。
那么,我们只有学会理性思考才能保持心理平衡。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平衡是建立在理智基础上的,只有保持冷静才是防止心理失控的最佳方法。在我们心理失去平衡时,我们不能任凭感情起伏的摆布,而应凡事三思而行,力求用理智去分析与权衡,学会全面衡量得失,辩证看问题。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说,君子襟怀坦白,正直无私;而小人则是嘀嘀咕咕,天天算计别人。《道德经》中老子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意思是说,宠和辱对于人的尊严之挫伤并没有两样。若是一个未经受宠的人,那么他在任何人的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完整。这是做人的真谛。宠辱不惊,治乱不动,君子坦荡荡,是人生的一种生存状态,也是实现心理平衡的一大境界。故我们无论在怎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即使心理暂时失去了平衡,或者暂时遭到了挫折、打击和失败,也不应该怨天尤人。相反,我们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念,把“成事在天,谋事在人”看作是快乐的本源。人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我们不必自喜自失和怨天尤人。须知,“胜败乃兵家之常事”,只要自己努力过、奋斗过、付出过,便也心存坦然,不必为之失衡。心理失衡只能增添烦恼和忧伤。英国的大哲学家罗素说:“一个人应当把心思放到需要自己去做点什么事情上。”人生在世,只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劳动,就会有发展。弥尔顿在《失乐园》中说:“心灵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在那里可以把天堂变地狱,把地狱变天堂。”因而,人只要想快乐就会有快乐。即使没有快乐,也要凡事想得开,看得远,何必心理失衡呢?人么,就应该能拿得起,放得下,“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如果你的世界受到限制,充满悲哀和贫乏,如果你的心理失衡,那是因为你未能了解你自己的意志中有一座工厂,可以制造出信心的力量。尤其年轻人更要学会从低位进入,充分积累经验,将来才能有成功的本钱。如果我们能有这样的思路去思考,要想心理失衡也难。
人生在世,时时、事事都少不了平衡,若要立身社会,就要用正确的人生观看待得失,用理智驾驭感情,用恰如其分的尺码衡量自己,保持心理的天平不致倾斜,以此来支撑我们的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