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12 | 吃不到的葡萄
类别(杂文) | 评论(0) | 阅读(11) | 发表于 16:19


  吃不到的葡萄什么味?有说“酸”的,也有说“甜”的。

  说“酸”一族,以伊索寓言里的那只狐狸为代表。它看到一串串熟透了的葡萄,馋涎欲滴,但因葡萄架过高,三跃而不可得,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它就对旁边的动物说,“这葡萄是酸的,我才不想吃它呢!”其实,狐狸首先是在说服自己:既然葡萄是酸的,没吃到,就没有什么遗憾了,甚至可以算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呢!于是,狐狸“高高兴兴地走了!”

  无独有偶,偌大一个中国,讫今没有一位本土人士获“诺贝尔奖”,因而有人怀疑评委会里存在种族、文化甚至政治歧视;有人数落评委会历史上的重大失误……似乎“诺贝尔奖”是一串酸葡萄,不吃也罢!在心理学上,“酸葡萄”的作用在于——当人们追求某一目标失败时,干脆将目标价值贬低,以冲淡内心的不安。

  说“甜”一族,大有人在。在这些人看来,到嘴的葡萄味道不过如此,吃不到的葡萄才充满诱惑,分外甘甜。“甜葡萄”最经典的表现在两性关系领域,异性总是得不到的那位才是最美、最可人的。而到手的那位,哪怕一度激起过你为其赴汤蹈火的决心,可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因人而异),在你心目中的印象,肯定逊色于“得不到”那位。美是极脆弱极主观的,假定一个女人可以永葆青春,也经不起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仅仅几年如一日的近距离“洞察一切”,而远在天边的那一颗“葡萄”,由于时空的距离和“得不到”的反作用力,却会在你心目中越来越甜!张爱玲说,“每一个男人一生中总有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便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的,依旧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成了衣服上的饭粘子,红的依旧是胸口的那颗朱砂痣。”古人比张爱玲见得更透彻——“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得到着不如偷不着”。

  像世界上大多数东西一样,“酸葡萄”和“甜葡萄”都具有“两面刃”效应:“酸葡萄”固然可以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也可能使个体抱残守缺蹉跎岁月,而“甜葡萄”既可能使你辜负到手的幸福,也可以激励你不满现状与时俱进。

0

评论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443]
生活琐记[8]
散文[140]
杂文[138]
童话寓言及诗歌[25]
小说[0]
随感[91]
休闲娱乐[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