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在其《劝学篇》中开宗明义,提出“学不可以已”,认为“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深刻阐明了学习在明智修身中的极端重要性。近年来,党和政府更把学习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振兴的高度,积极倡导开展全员性的创建活动,致力于构建学习型社会,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虚心地向苏格拉底请教,如何才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苏格拉底却不与理睬,转身就走,这人于是紧紧跟随。不知不觉两人来到了一条小河边。苏格拉底纵身跳到了小河里,并向求教者招手,示意他也跳到河里。求教者虽然不理解,但出于求教的诚意,也跳进了河里。突然,苏格拉底用力将求教者的头摁在水里,于是求教者就拼命地挣扎。求教者好不容易爬上了岸,非常气愤,就责问苏格拉底到底是为什么。苏格拉底回答说,要想成为一个博学多才人,就必须有象求生一样强烈的求知欲望。哲学上说,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强烈的求知欲望,正是我们抓好学习的内部动因。而强烈求知的内因,来自于对自身价值的定位。有人把现在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由原来的30年到50年缩短至3年到5年,如果我们不注重学习,知识结构就会老化,也必将被时代所遗弃,自身价值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为此,我们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把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动力,增强学习的紧迫感。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将学习与“忠”和“信”并立,强调学以立德。荀子在《劝学篇》中也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要求把学习与自身的修养结合起来,做到入耳、入心、见诸行动。我们在学习中同样也要把握这一原则,在加强个人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认真地抓好政治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学习和培养,真正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解决好“为什么学习”的问题,进一步找准学习的支撑点,加大学习的动力。
我们都希望成为一个博古通今、无所不能的人。但由于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这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因此, 我们应该多形式、多渠道的学习。既要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对前人总结的理论、经验进行系统地领会,更要牢固树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意识,认真借鉴,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敢于突破,真正达到融会贯通,创新发展的新境界。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从这副耳熟能详的劝学联中,我们不难体会学习的艰辛。荀子在其《劝学篇》中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并因此得出了“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千古论断。学习不仅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毅力。
当人类第一次把猎取猎物不是烧烤,而是圈养起来;第一次把植物的种子不是果腹,而是洒在土地里等待收获;第一次绑上翅膀,学习鸟儿飞翔;第一次乘坐宇宙飞船,遨翔太空……这些都不是偶然,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和学习中增强了战胜自然的能力和勇气。学习使人类获得了智慧,学习本身就是人类最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