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马甲”,只要是经常上网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可药品“马甲”大概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8月底,发改委宣布再次降低99种药的价格,可最近记者在北京的一些药房里发现,这些降价药要么是不见了,要么换了包装,结果价格是“不降反升”,涨幅最大的居然涨了十几倍。(9月17日 人民网)
据统计,9年多来,我国已连续19次降低药品价格,共涉及1000多种化学药品和300多种中成药。降价幅度之大、范围之广都十分空前。
可这一道道“降价令”发出之后,怎样?它不但没有得到社会好评如潮,反而是药品生产企业和经营商联手与降价令“捉迷藏”,玩起了“按下葫芦浮起瓢”的鬼把戏,你降你的价,我谋我的利,只不过变变脸、换换马甲而已,行业利益丝毫不损,“买单”的还是百姓。
事实上,药品价格的下调,很多药品生产企业不约而同地找到了“最好”的解决之道——让降价药品消失,换个“马甲”再让它“重生”。以2004年市场上常见的胃药西咪替丁为例,100片装每瓶的价格为4元,在被列入药品降价名单后,从2005年起,成分几乎相同的药品以40多元的价格重出“江湖”。
如此这般,一道道药品“降价令”屡遭尴尬,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看病购药是“越来越没感觉”、“越来越离谱”。而据一项调查表明,国家发改委的前18次药品降价,百姓每年购买药物的金额平均只减少了2.5元。
你要降价,我就改头换面,或者干脆不生产。面对医药行业这种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显然仅靠行政降价令已无济于事。那种顽固、复杂、巨额的行业利益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来说,已是利欲熏心、不择手段,而政府的行政手段可以管药价,却不能管企业的具体生产和经营,这就使得药品换“马甲”屡见不鲜。
因此,要真正管住药品换“马甲”现象,一方面应改革药品流通体制,由市场决定药价。可以说,药价虚高的根源还在于流通中的巨大利益链条,只有管住了流通,药价“发酵”就失去了土壤。另一方面,应严格药品更名或新药上市审批程序。我国每年审批的新药有1万多种,这种滥批无形中为换“马甲”药品混迹其中开了方便之门。
据悉,国家药监局计划从9月1日起对药品批准文号进行普查。但愿这次普查能曝光一批“马甲”药品及其生产企业,并严厉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