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11 | 杂论(一):说衣
类别(杂文) | 评论(0) | 阅读(3) | 发表于 23:33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把衣食住行的“衣”放在最前边,是很有道理的。每天清晨,我们都是先穿衣,后吃饭,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衣和食又是不可分开的,缺衣少食和丰衣足食,往往是孪生姊妹,要好都好,要孬皆孬。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农村里很多人的情况是,衣难遮体,食难果腹。既是许多工薪阶层的人,穿补巴衣裤也是常事。哥哥姐姐们的衣裤留给弟弟妹妹们穿,也是常事。   
衡量一个时代,或一个地方的生活水平,以及人的精神面貌,最直接的办法是看女人身上的穿着。女人天生爱美,对衣饰有本能的渴求,有独特的爱好和审美。生活是否富足,精神是否愉快,首先体现在女人的穿着打扮上。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装。从大处看,女人的穿着打扮,从整体上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和一方地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程度。从小里说,以男人为主要劳力的农村,妇女的穿着打扮还表明了他的丈夫的成功与失败。   
以衣帽取人,是很势利的;但衣帽穿着所反映的深层问题,却值得我们思考。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男士的中山服,女士的便服,是穿着的主调,虽非清一色,却也很单调。文革时期,全国山河一片红,全民身上皆着黄,黄色的军便服几成清一色。80年代以后,穿喇叭裤,留长头发,曾一度被作为异类,称为奇装异服而遭到非议。如今,已经没人对衣着说三道四了,突出了个人的好恶取舍。   
衣服穿着深深地打着时代的烙印,反映着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种种背景,真叫人一言难尽!曾几何时,把穿着与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相联系,注重穿着打扮是小资产阶级意识浓厚,而穿着破破烂烂却是无产阶级的本色。这已经超出了以衣帽取人的势利观念了,对人的衣着打扮赋予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已经到了蛮不讲理的地步!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时代。人性化、个性化的穿着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流时尚,政治的宽松,经济的繁荣,思想的解放,又一次反映在人们的穿着上,时代毕竟进步了。——这无疑是人民的幸事。 

0

评论Comments

日志分类
首页[443]
生活琐记[8]
散文[140]
杂文[138]
童话寓言及诗歌[25]
小说[0]
随感[91]
休闲娱乐[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