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许多农村人都把盖新房作为终身目标,节衣缩食,日积月累,甚至借账拉债,全力而为。是的,安居才能乐业。
人民生活要奔小康,可何为小康?住房条件的好坏,虽不能作为是否进入小康的标准,但它确实是一个是否摆脱穷困的标志。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绝大多数民宅都已经旧貌换新颜了,但在我所工作的山区小城,到处都散落着破旧的民房,与时代很不协调。住房制度改革以后,无以数计的住宅楼拔地而起,但购房对普通的市民阶层和工薪阶层,仍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13亿民众,按每2人一间住房计,需要6.5亿间房子。这是一个不可想象的数字,需要多么巨大的空间,多么巨大的财力物力支持!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国情下,依然有相当数量的款爷住别墅,有相当数量的官员占有两套以上的住房!离开了政府行为,修建平民住宅在中国只能是一个神话。国土资源不可再生,面积只缩不增,人口膨胀与生存空间的矛盾,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与房地产价格上涨速度之间的矛盾,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尖锐而突出。好一个“住”字了得!房地产开发,是盛也百姓愁,衰也百姓愁。
2
农耕时代,绝大多数人不出远门,尤其是妇女,几乎足不出户。然而,在后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今天,出门挣钱已是普遍现象。求学、求职、求财、求发展,都要出行。父母在,不远游,这个古训早已过时了。行,也反映了与衣食住相对等的水准。款爷官员,坐飞机、睡软卧、乘上等船舱;普通人坐硬座、乘班车、挤船舱底;还有以步代车、爬货车的。拥有权钱的程度,决定了出行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的舒适度。此类现象古已有之,并不奇怪。时代进步了。以前是人找车,现在是车找人。然而,车多了也有车多的烦恼。
人给车让路,还是车给人让道,一部道路交通法规定得明明白白,却硬是讨论不休。步行者相对于车行者,是弱势,理和法都保护弱势者,但在实践中却大相径庭。不说别的,单就过十字路口而言,十字路口的红灯阻止了左右的直行车辆,你可以放心地理直气壮的过斑马线了,且慢,右转弯的车辆来了,一辆又一辆,还没等它们过完呢,绿灯又亮了,你就等着吧你,谁叫你穷,谁叫你买不起车呢!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大好事!可什么样的农村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迫农民欠债建别墅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吗?笔者下乡,看到有的地方只是把临近公路的房子粉刷一遍,而且仅仅是粉刷靠公路这一面的墙体,你只要稍微用心一点,就能看到其它几面墙还是依然破败不堪!村庄里面还是肮脏如故!这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老枪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