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博客入口:http://blog.5d.cn/user33/wqk3604126/
2007/03/08 | 别把困难看得太明白
类别(随感) | 评论(0) | 阅读(38) | 发表于 22:32

  
 一天,几位学生去拜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希·费洛姆,向他请教:心态对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费洛姆知道学生们的来意后,微微一笑,什么也不说,将他们带到一间黑暗的房间,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很快就穿过了伸手不见五指的神秘房间。接着,费洛姆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暗的灯光下,学生们一看,不禁吓出一身冷汗。原来,这间房子里有一个大水池,水池里蠕动着好几条大鳄鱼!有的正高高地昂着头,朝上张着大嘴。在水池的上方搭着有一座很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小木桥上走过来的。
 

费洛姆问:“现在,你们还愿意穿过这座桥吗?”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做声。
 

过了很久,只有两位学生犹犹豫豫站出来,一位上去就异常小心地挪动着双腿,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倍;另一位战战兢兢地踏上小桥,身子不住地颤抖,走到一半就弯腰跪在小桥上不敢动了。“啪啪”费洛姆又打开房间内另外两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学生们这才发现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看出来。
 “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现在就通过这座小桥?” 费洛姆又问道。这次立即有两个学生站了出来。“你为什么不愿意呢?” 费洛姆问剩下的一位学生。“这张安全网牢固吗?”那位学生心有余悸地反问道。
 

2007/03/08 | 别样感悟
类别(随感) | 评论(0) | 阅读(22) | 发表于 22:31

   橘黄色温馨的灯光下,一盏清茶,散发着浅绿色的芳香。一份怡然的意绪,一份独有的静谧,翻开一本自己心仪的书,书香萦绕的时候,给自己一份摆脱喧嚣的抚慰,给自己一份不经意的快乐、不自禁的感悟和感动。     
 

书海辽阔,要读的书太多,诸多的原因让我们只能根据个人喜好择而读之,现在很多人喜欢读小说,而我依然喜欢散文和诗词,我读书的快乐和感动也来自那心香一瓣的散文或诗歌。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是散文,被人突然推下水去,就是小说了。”我不喜欢那种被人推下水的感觉,怕那种感慨万千唏嘘不已。小说的情节之美,生动之美会把人生的喜与悲、伤与叹都展现在你的面前,让你读之不忍放下,小说的魅力也因此尽显其中。一篇构思巧妙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问世后,如果不是仔细阅读,只是一目十行的读完是不容易发现小说真正的情节之美于何处。问及读者,则云:“还行吧”或“挺有意思”。远不及散文的华丽隽永清新让你于字里行间领悟文字、艺术的美妙和精辟。     
 

散文之美在于文之意境,小说之美在于文之情节。在立意上,散文的意境构思、文字清沛在开篇已跃然纸上,读之但觉余香满口,携书临窗而立,眺望月镜下云之飘渺长发纱,心境清纯而绮丽。而小说则不然,小说的构思是立体的空间的,作者在下笔的时候不但要放飞自己的思绪,而且还要注意这思绪的翅膀飞的是不是飘渺传神,能不能更多给读者一些变幻末测,出乎读者的想象,读之一折三叹。深曲隐晦的短篇,有一份朦胧的

2007/03/08 | 曹操父子的用人之道
类别(随感) | 评论(0) | 阅读(71) | 发表于 22:29

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三国大战场,曹氏集团能够平定中原,甚至一统天下,和他们的用人之道不无关系。另一方面,强极一时的曹氏集团之所以仅仅维持了二十几年即土崩瓦解,同样和他们的用人之道不无关系。一句话:得天下者,人也;失天下者,亦人也。

史书上,戏曲里,演义中,我们看到的曹操常常是阴险、奸诈、多疑的。然而,这远不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至少加入了人为的演义。他对人才的爱惜与渴望,以及他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的制度同样是非常突出的。为留住关羽这位超重量级人才,他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金,下马银,既封官,又许愿。可以说,一位领导者能够采用的一切挽留人才的办法,他都采用了。他的诚意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后来曹军在赤壁之战后败走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使他逃过了一劫,这是后话。用人上,曹操打破豪门士族的小圈子,不论出身,唯才是举,把大批出身庶族寒门的人才罗致自己的手下,形成了“文武并用、英雄毕力”的盛况。不仅政治人才军事人才他兼收并蓄,当时一批特立独行很难伺候的文人们,也被他吸引到自己的麾下,服服贴贴地为其服务。以“建安七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就是他一手培育起来的。在他们父子三人的大力提倡和亲身参与下,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建安文学”。所有这些,都是他同时代的刘备、孙权之流无法比肩的。

他的诗歌《短歌行》就是他的人才宣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寓意深沉的诗句,是他渴望人才的自然流露。人才来了,他欢快地唱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琵吹笙。”人才未到,他忧伤地唱到:

2007/03/08 | 成功的要诀
类别(随感) | 评论(0) | 阅读(39) | 发表于 22:28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一位有着较深资历且颇有成就的“前辈”用自己的亲身体会给我们这些从学校分入的“后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阅历课,当时他用一条起伏不平的波浪线描述了自己工作以来的心路历程,并配用文字概括为“迷茫——消沉——反思——自信——奋起”的过程,觉得挺有意味:同大多数人一样,这位“前辈”从学校毕业分配到单位后,就下到基层锻炼,并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投入到生疏的工作中,由于对新环境的诸多不适应,致使一开始在工作中无所适从,加上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曾一度使其陷入迷茫与惆怅之中——迷失了人生的坐标,不知今后将走向何方;后来,事业上不顺,人生中的坎坷与挫折又接踵而来,更使他变得消沉与萎靡不振,对前途也失去了信心,并再一次置于孤独无助的境地;在长时间的徘徊与决择后,痛定思痛,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不断的进行反思与自省,总结经验教训,并重新找回了自信,而且从此走上自发奋起的成功之路……如今二十几年过去了,我已从涉世不深的青年步入了不惑之期,并经历了娶妻生子,完成了人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人生也烙上了不少沧桑印记,不时回想起那位“前辈”的教诲,依旧感觉值得咀嚼与回味,并越来越有共鸣之感;每当此时,我就会反复问自己,难道他经历的那条波浪线式的轨迹也是自己要走的心路吗?难道还有更多的人在这条路上艰难行进吗?
 
 虽然不敢断言每个人都有类似于以上的心路历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2007/03/08 | 城市书店里的民工
类别(随感) | 评论(0) | 阅读(16) | 发表于 22:26

   这是一家小书店,藏在街角,很不起眼。我在散步时,无意中发现了它。也是在不经意间,我发现了你。我是说,我发现你曾在此驻足,就在我现在站的地方。你伫立书架前,在书丛中寻觅,就像寻觅田野中的一朵小花,你眼睛一亮,凝视,却不忍采摘……   
 我也是从田野走来的孩子,我太了解你了,就像了解我自己一样。我知道你为什么会选择走进这家书店。因为它小,它毫不起眼,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它可以忽略不计。正如裹挟在大都市人流中的你自己一样。即便如此,当你走近时,仍然犹豫不决,思忖半晌。你没有任何买书的计划,也没有钱买书。你只是想进去看看,随便翻翻;或者说,你只是想走近那些书,与它们有一个足够短的距离。  
 当你做出这种接近的姿势时,必须确认会被接纳。在这座城市里,你已渐渐习惯了被拒绝,所以,你靠近任何事物都会小心翼翼。在这座城市里,你像个馋嘴的孩子,只能倚在邻家的门边,眼巴巴地望着别人饕餮。可以想象,当你在街角发现这家小书店时,一定如在田野里发现桑椹树般兴奋。它的不起眼,给了你跨进去的勇气;而其丰盛程度,又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对在城市里漂泊的你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精神事件。  
 你就站在我现在站的这个地方,眨巴着眼睛,试图找一本你喜爱的书。可是这不太容易,因为它们一律都包装精美,精美得就像城里的女人,让你不敢多望一眼。然而,你不甘心。你并不想拥有它,只是想翻一下,打开它的内页,看看里面到底写了些什么。对于文字,对于书籍,你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和向往……你没有文化,早早地辍学了,为了生活出来打工,每天与体面的城里人擦身而过,却与他们相距遥远,你读不懂城市,读不懂城里人。正如现在,面对一本本放在书架上、用塑料纸包好的书

日志分类
首页[443]
生活琐记[8]
散文[140]
杂文[138]
童话寓言及诗歌[25]
小说[0]
随感[91]
休闲娱乐[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