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博客入口:http://blog.5d.cn/user33/wqk3604126/
2007/03/07 | 漫谈年俗之:对联
类别(杂文) | 评论(0) | 阅读(47) | 发表于 23:45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2007/03/07 | 漫谈年俗之:除 夕 夜
类别(杂文) | 评论(1) | 阅读(51) | 发表于 23:44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除夕之夜,最为热闹,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他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 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头也都还能记得。

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祖先和守岁。

吃团圆饭:为除夕带来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都会赶回家团圆。年夜饭所备菜肴都含有吉祥意义,如菜头取意“好彩头”、韭菜表示“长久”、鱼丸虾丸肉丸表示“三元及第”、鱼取意“年年有余”,菜中唯独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现代人追求健康饮食,如何吃个色香味俱全,又不会对健康造成伤害的年夜饭是一门学问,专家推荐应多吃五谷、蔬菜、水果等,

2007/03/07 | 漫谈年俗之:“年”兽
类别(杂文) | 评论(0) | 阅读(11) | 发表于 23:43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

2007/03/07 | 漫谈客家精神
类别(杂文) | 评论(0) | 阅读(44) | 发表于 23:41

 


赣南是客家民系、客家文化孕育、形成和发展的摇篮,也是客家精神孕育、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之地。客家作为中国汉民族体系中的一个稳定而又独特的支系,客家精神是客家人所独有的;客家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客家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客家人在具备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又彰显出自己鲜明的特性。赣南,作为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和客家人最早的集散地、最大的聚居地,孕育了客家民系,孕育了客家文化,也孕育了客家人文的精华与灵魂--客家精神。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崇先报本、爱国爱乡精神
 
要讲清这种精神,首先必须了解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客家先民的主体部分是原黄河流域和江淮流域的汉人,由于战乱和灾荒,背井离乡,辗转迁徙到赣闽粤结合部的大山中,与当地土著古越族的后裔、山都、木客和先期迁入的畲、瑶等少数民族发生混化交融,渐渐形成一种有特殊方言、特殊风俗、特殊社会心理和特殊生存方式的群体。随后,由于客家人口不断膨胀,又向珠三角、海外发展。崇先,是指客家先民无论迁徙到何地,都难舍故土情结,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先来自中原,他们崇拜自己的祖先创建的中原文化以及源远流长、厚德载物的儒家思想,也为此深感自豪。无论迁徙到何地,都继承和发扬祖先给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报本,是指在面对其他族群及恶劣自然环境的挑战中,他们把对祖先的崇拜转化为强大的内动力,从而战胜困难、光大祖业、兴旺人丁,以此作为炫耀祖德、报效祖先的最好“礼物”。这种崇先报本意识的升华就是客家人的爱国爱家乡的精神,因为中国古代是家、国同构的社会,“家”的放大就是“国

2007/03/07 | 漫谈客家妇女的精神特征
类别(杂文) | 评论(0) | 阅读(23) | 发表于 23:40

客家妇女是客家精神的集中体现者,已为世人所公认。笔者用柔、韧、刚三个字来表述:客家妇女在人伦关系的处理上,表现出充分的柔性,在吃苦耐劳方面,表现出充分的韧性,在大是大非面前,表现出充分的刚性。
 
先说柔性。
 
有3个至今还存留在客家地区的风俗例子。
  1、夹菜的风俗。同样去赴宴,男客不夹菜,而女客夹菜。所谓夹菜就是在宴席上属于女客的那一份好菜好肉,女客用碗盛起来,在席上只吃一些汤水类。席散后,女客将酒席上夹下的好鱼好肉带回家给公公婆婆或小孩分享。
  不过,这种风俗在物质生活大大提高的今天,已经弱化。
  2、女客不上席的风俗。逢年过节,家有庆宴时,女人不上席,或在灶前厨下吃,或等男丁吃完后再吃,或设下席或偏席。这是女人对男人的恭敬与谦让。
  这种风俗至今还有极大的普遍性。女性在男性面前总是谦让,表现出礼仪上的甘居人后。
  3、长嫂为母。客家地区称长兄为父,父亡后,长兄承担起父亲的责任,而长嫂也相应地承担母亲的责任,对小叔子和小姑子的抚养嫁娶确实负起母亲的责任。
 
总之,客家妇女是贤妻,是良母,温柔敦厚,堪称楷模。
 
再说韧性
 
客家妇女担当着操持整个家庭事务的重担,培育出惊世骇俗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这里的苦,不是一朝一夕的苦,是长年累月,乃至终生操劳。上山砍柴,下地犁耙,上屋盖瓦,厨前做饭,灯下缝衣……一双天脚闯天下。
 
客家地区一向

日志分类
首页[443]
生活琐记[8]
散文[140]
杂文[138]
童话寓言及诗歌[25]
小说[0]
随感[91]
休闲娱乐[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