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博客入口:http://blog.5d.cn/user33/wqk3604126/
2007/03/12 | 从贾瑞行止看贪官为何不怕死
类别(杂文) | 评论(0) | 阅读(14) | 发表于 16:20


《红楼梦》中的贾家办了个私塾学堂,老师是贾代儒,他有个孙子叫贾瑞,这贾瑞“最是个图便宜没行止的人,”他不顾自己身份地位,贪恋王熙凤美色,主动找上门去,言语挑逗,试图勾引。凤姐对此人鄙而恶之,却又故做媚眼,假意殷勤,巧设相思局,诱贾瑞步步深入。

贾瑞轻薄而愚蠢,凤姐两句好话,他就如鱼吞钩,赌咒发誓,说出“天打雷劈”、“死也愿意”的话来。当晚,他被凤姐骗在个穿堂小道中,活活冻了一夜。又因一宿未归受贾代儒重罚,很吃了些苦头。他痴心不改,还找凤姐,凤姐反抱怨他失信,使得贾瑞以为凤姐真心待他。二次约见,不料更惨,先被凤姐派来的两个相好的男子戏弄一番,再被泼了一身污水,冻得他冰冷打战地逃回家去。

贾瑞回去后病了,总算明白过来,凤姐在耍弄他,恨恨的,但想起凤姐模样,又丢舍不下,真正是爱恨交加。他病得不轻,吃药也不顶用,眼看不行了,听得门外有道士经过,请进来,贾瑞一把拉住,在枕上连连叩首,直叫菩萨救我。他此时活命心切,一副可怜相。道士说这病非药可医,但有件叫“风月宝鉴”的镜子可借他一用,并叮嘱只可照看这铜镜背面,万不可看正面。贾瑞若遵了这话去做,本是能活命的,但他性格轻浮,试了不该看的那一面,却见凤姐媚态万千地在镜子里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恍惚间就进了那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出来时浑身大汗,虚弱无力了。重病之人,哪里经得起如此折腾,但贾瑞总觉不够,难以满足,就再看那铜镜正面,就又进去,颠鸾倒凤,如此者三四次,直到一命呜呼,可怜他被阎王派来的小鬼拘走之际,还抢着要捡铜镜,大呼一声:“让我拿了镜子再走。”

这是刻画人性弱点的十分经典的一个情节,贾瑞至死不悟,至死不悔,虽然他怕死,活命

2007/03/12 | 吃不到的葡萄
类别(杂文) | 评论(0) | 阅读(11) | 发表于 16:19


  吃不到的葡萄什么味?有说“酸”的,也有说“甜”的。

  说“酸”一族,以伊索寓言里的那只狐狸为代表。它看到一串串熟透了的葡萄,馋涎欲滴,但因葡萄架过高,三跃而不可得,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它就对旁边的动物说,“这葡萄是酸的,我才不想吃它呢!”其实,狐狸首先是在说服自己:既然葡萄是酸的,没吃到,就没有什么遗憾了,甚至可以算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呢!于是,狐狸“高高兴兴地走了!”

  无独有偶,偌大一个中国,讫今没有一位本土人士获“诺贝尔奖”,因而有人怀疑评委会里存在种族、文化甚至政治歧视;有人数落评委会历史上的重大失误……似乎“诺贝尔奖”是一串酸葡萄,不吃也罢!在心理学上,“酸葡萄”的作用在于——当人们追求某一目标失败时,干脆将目标价值贬低,以冲淡内心的不安。

  说“甜”一族,大有人在。在这些人看来,到嘴的葡萄味道不过如此,吃不到的葡萄才充满诱惑,分外甘甜。“甜葡萄”最经典的表现在两性关系领域,异性总是得不到的那位才是最美、最可人的。而到手的那位,哪怕一度激起过你为其赴汤蹈火的决心,可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因人而异),在你心目中的印象,肯定逊色于“得不到”那位。美是极脆弱极主观的,假定一个女人可以永葆青春,也经不起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仅仅几年如一日的近距离“洞察一切”,而远在天边的那一颗“葡萄”,由于时空的距离和“

2007/03/12 | 成熟与世故
类别(杂文) | 评论(0) | 阅读(10) | 发表于 16:18


  街头的一堆西瓜,无论它有多少,对买者而言,只有三种:生的,熟的,熟过的。我们只挑熟的买。芸芸众生,男女老幼,就其心理年龄而言,也只三种:幼稚的,成熟的,世故的。幼稚的属于生瓜,成熟的属于熟瓜,世故的属于熟过的瓜。放下生瓜不谈(因为若在秧上,它还有成熟的可能),天下有谁喜欢熟过的西瓜?

  人们都不喜欢熟过的瓜,因为它内里已变得干枯;世人也不喜欢世故的人,因为他们已“练达”得枯燥无味。哪一个世故的人拥有过真正的朋友?哪一个世故的人有过甜蜜的恋情?哪一个世故的人有一个幸福的家?至少在我身边,我还没有发现。

  世故是最可怕的一种衰老,人一旦进入这种状态,无论他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可以说,都已进入了生命的黄昏。世故的人很少有激情,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他们不会制造浪漫,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浪漫的情怀;世故的人也很少会有创造,我没见过一个世故的人成了作家、画家、诗人或音乐家,在真正的大画家、大作家、大诗人、大音乐家中,我也没有见过一个世故的人,就是在成功的企业家和大商人中,我也没有见过。

  世故是烂掉的成熟,是那些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人,就近为自己选择的一个掩体,他们在内心深处有自卑情结和弱者心态,因此从其本质上讲,世故是一种幼稚的回归。

  我们反对世故,不等于不提倡成熟。一个人不成熟,就等于和生瓜一样,价值要大打折扣。成熟是一种丰满圆润的状态,是一个人智慧的顶峰,是一个人阅尽人间沧桑后的一种从容大度。它不媚俗,不盲从,对挫折处之泰然,对恭维、掌声、鲜花报以淡淡的微笑。它淡泊宁静,散发着灵魂的香味,它是生命运作到一定程度之后所达到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理想境界。处在这种境界上的人,在家里是宽容、慈祥的父亲;在朋友那里是手足般的兄长;在社团或党派里,是悲天悯人的

2007/03/12 | 褒贬不易
类别(杂文) | 评论(0) | 阅读(16) | 发表于 16:17

 

  事有善恶,词有褒贬。慷慨救助、尊老爱幼、公正廉洁为善,可褒;鸡鸣狗盗、杀人越货、假冒伪劣为恶,须贬。然而有的善恶界限模糊,让人不易褒贬。

  进取是成大事者必备品质。缺乏进取精神的个人,不可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捷足先登,有所作为;缺乏进取精神的民族,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贪婪是一味烈性毒药,使人得陇望蜀与知足常乐无缘,使人心生妒嫉受到危险的诱惑。几乎所有的罪恶和痛苦,都指向贪婪。进取为善,贪婪是祸,可谁能把进取与贪婪的界限划得泾渭分明?

  宽容是一种美德。赵国上卿蔺相如顾全大局,面对廉颇的挑衅次次退让,最后感化得老将军负荆请罪;楚庄王大宴群臣时,一位大臣趁蜡烛燃尽暗中调戏王妃,被王妃扯下帽缨交给庄王处置。庄王却令群臣将帽缨统统摘下投入火中,放过了那位肇事者;官渡大战取胜后,在战利品中得到书信一束,均系曹操属下暗通袁绍的密信,有人建议逐一查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命人将信统统烧了,不予追究;三则故事皆传为千秋宽容佳话。在日常生活之中,夫妻、同事之间的宽容实属必要,责人太严,难免众叛亲离。然而对作弄和无礼一味忍让,与其说是宽容无宁说是姑息。经验表明,小人的毛病多是被善良惯出来的。

  果断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没有曹操的果断就没有官渡之战的大获全胜,没有谢安的果断绝无淝水之战的以弱胜强,没有邓小平的果断,港澳回归可能会延迟多年。从词典的解释看,轻率与果断一样也有

2007/03/12 | 杂论(二十七):为警的三种境界
类别(杂文) | 评论(0) | 阅读(10) | 发表于 00:57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他用三句词来概括这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最高境界。   
以上三种境界,不只是做诗的境界,做学问的境界,也是生活的境界、事业的境界、人生的境界。所以,做警察也有这三种境界。      
把做警察当作一种职业,这是做警察的第一种境界。在这个倡导竞争的时代,干不好就要待岗、落聘、下岗丢饭碗。因此,警察就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责,不管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不管是白天或黑夜,时时刻刻都得听从召唤,随时随地准备投入战斗。而且,既然选择了警察这个职业,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廉,在别人大把数钱时不眼红,在歌星、影星受人吹捧时不发烧。这就是做警察,做到“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把做警察当作一种事业即第二种境界。既然把做警察当作事业来追求,那就不仅要想干,还要会干;既要打击坏人惩治犯罪,还要学会多种本领,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这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把做警察做到一种艺术,那就到了最高境界。所以做“艺术警察”,就是可以醉人而人不知,可以育人而人不觉。因此,做警察就要政治敏锐,通古晓今,遇到重特大事件,能镇定自若,独当一面,而且善于做群众工作,与群众处与雨水和谐的氛围之中,不再感觉工作之苦。这种境界,不是每个警察都能追求到的。欲要达到,非

日志分类
首页[443]
生活琐记[8]
散文[140]
杂文[138]
童话寓言及诗歌[25]
小说[0]
随感[91]
休闲娱乐[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