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博客入口:http://blog.5d.cn/user33/wqk3604126/
2007/03/07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七
类别(散文) | 评论(0) | 阅读(15) | 发表于 17:50

往事如风之七:腌菜的记忆

    每当自己口味不好,吃不下饭时,就会想起家乡的腌菜。家乡的腌菜很有特色,有咸的,有辣的,有酸的,还有甜的,可以说是五味齐全了。

    农家饭桌上一年四季少有大鱼大肉,但绝对少不了腌菜。厨房的角落里陈列着一个个陶制的坛子或小号陶缸或竹筒,里边腌制着每个时节应景的蔬菜。春天是四季豆;夏天是豇豆、黄瓜、辣椒;秋天是野葱、酱豆;冬天是白菜、萝卜。当然其中并没有绝对的界线,比如冬天的腌菜萝卜可以吃到春天,夏秋都能腌豇豆和辣椒。腌菜的口味也随各人喜欢,喜辣的加辣椒一起腌制;喜甜的加甘草一起腌制。此外,春上坛子里未吃完的腌白菜还可以趁天气好时制成干腌菜。具体的工序是:把缸里的腌菜取出来,挤掉多余的水,然后装入饭甑,放入大铁锅内,用温火蒸制。待到香气四溢时,便能取出来,倒入篾莆里,用筷子挑散,任它在日头地里暴晒。倘若不怕麻烦,还可以去菜园里折一些葱叶或蒜叶,最好是能去野外掐一些野细葱的叶子回来。折净洗净后,切成半寸长,撒入腌菜里一块晒干,这样制出的干腌菜特别香,味道也会更好。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储存,一般选择陶制的坛子,底部放一些石灰,再用老笋壳或塑料布封口,主要是不让它受潮,这样才不会霉掉而损坏味道。每当园里的蔬菜接不上来时,抓上两把干腌菜,稍微洒上一点热水,然后切上辣椒,用植物油翻炒,不失为是一道既开胃又下饭的好菜。

    对于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来说,与腌菜相伴的学生生活是比较陌生的事物。而之前的数代人,自从必须住校后,每个星期回

2007/03/07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六
类别(散文) | 评论(0) | 阅读(28) | 发表于 17:48

往事如风之六:转学及同桌的她

转学,让我“一举成名”;同桌的她,却成了我的异姓姐姐。世事就是如此难料!
                                                  ------题记

转学

本来我一直是在村中学读书的,可就在初中的最后一个学期,我家要搬回父亲的老家居住。由于我的父亲从小便父母双亡,是个孤儿,被乡亲们送到我母亲村上一个老篾匠门下学徒,好心村民看我父亲孤零零一人可怜,而我母亲家又刚好没有男劳力,就我母亲和我外婆两人相依为命,于是,就撮合我父亲在我母亲家当倒插们女婿,也算是个“双赢”的婚姻了。从此我父亲就落户在我母亲这个村庄了。这一住就是几十年,直到外婆故去后的好几年,才动了迁回老家的念头(关于我的父母及搬家的故事将在以后的文章中细说),我也只好转学到乡中学就读。

开学后一个多星期,我才到乡中学

2007/03/07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五
类别(散文) | 评论(0) | 阅读(33) | 发表于 17:47

往事如风之五:玲,我真的想你
    玲是我小学同学,也是我的初恋对象。我们之间有二十多年的情债纠缠,真的是催人泪下。
 玲的母亲是我们共同的启蒙老师。小学毕业后玲继续读书,而我却辍学在家(关于我之辍学见拙作“往事如风之二”),这一耽误我就整整比她晚了两年才高中毕业。玲的母亲曾就读于我省农业大学,毕业那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愿放弃分配,回老家务农。后来落实政策,她们一家人除玲和玲的父亲外都由乡下人变回城里人,吃上商品粮,拥有城市户口了。身分虽然改变了,但她们一家还是住在乡下 。玲当时由于年纪满了18岁,所以不能转户口。
 我和玲的恋情起始于1981年的夏天。那年我高中毕业,考上了省警校,而她虽然比我早两年毕业,却由于没有考上学校,几经补习,依然名落深山,只好闲赋在家,无所事事了。正好我和玲的弟弟玩得比较好,又都喜欢看小说,于是,我就经常去她们家里玩或者互换小说看。
 玲家里房子很大,我们南方乡下四间一厅的房子她家有两栋半,连在一起,很是宽敞,房子前面和侧面各有一个好大的院子,侧面院子里栽了一些时新蔬菜,前面院子里有好大一棵苍翠碧绿的柚子树,由于她们家的人都不喜欢吃柚子,后来有几年被我一人“承包”了。
 玲是个文静而又怕羞的女孩,长得娇小玲珑。每次我去了她家,她最多也就是抬抬眼皮,看我一眼,然后继续低头看她的小说。
 说实话,小时候没看出玲有多漂亮,多好看。谁知女大十八变,竟然是越变越好看了。那年头,也不作兴搽脂抹粉,衣服颜色也单调的很,可不管什么衣服穿在玲的身上都是那么得体,那么的楚楚动人(后来才知道,这些衣服都是玲自己改做

2007/03/07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四
类别(散文) | 评论(0) | 阅读(65) | 发表于 17:45

往事如风之四:童年趣事
 我的童年是自由的,快乐的,也是幸福的。尽管在那个年代,生活条件和环境没有现在这样好,业余生活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多彩,但我还是怀念我的童年,怀念我童年的伙伴,怀念我童年的生活。
过年
    小时候,最让人企盼,最让人兴奋的就是过年了!因为一过年就可以有肉或是有糖果吃,再就是一定有新衣服穿。故乡的年俗在祖祖辈辈的繁衍中一直延续到今。
准备年货。大约在腊月二十七八的时候,村子里各家各户都开始准备年货了。年货用炒的居多。炒花生,炒豆子,炒薯片,炒米花。米花炒好后又加稀沙糖做成麻片糕,条件好的人家再放上些芝麻,做出来的麻片糕香喷喷的,诱人口水。炒好的豆子也可以用稀沙糖将其捏成一小团,叫糖豆,吃起来又酥又香又甜。还有两样东西是每家必备的,一是麦芽糖。麦芽糖不是家家都会做的,每个村也就只有一两户人家会做。其他村民都是用钱买或者拿米豆等去换。制作麦叶糖的工艺我至今也不清楚,但麦芽糖好吃,又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却是不争的事实。有的麦芽糖做成园饼形的,外面还撒上芝麻;有的做成长条园桶形或三角形的,里面包上芝麻。二是灯芯糕。灯芯糕要到商店才买得到。年后走亲戚,麦芽糖、灯芯糕是一定要带上的礼物。喻指“年年登高,生活甜蜜”之意。

 过年的菜也得提前准备好。家里有要杀猪卖肉的,都得提前好几天定好猪肉卖给那些人家。猪一般是在年前一天杀,不然定晚了猪肉就卖不出去了,麻烦也就大了。试想有那户人家舍得一家人过年吃一头猪啊,再说也吃不完的。卖不掉腌起来吧,在以前是可以的,一头猪年头吃到年尾虽奢侈些,但无计可施之时到也不失为好办法。可要拿到现在谁愿意吃腌猪肉啊,随时都可以买到新鲜猪肉吃,多好。还有鱼。鱼也

2007/03/07 | 往事如风系列散文之三
类别(散文) | 评论(0) | 阅读(40) | 发表于 17:44

往事如风之三:故乡的小竹林

  
我家原来有一小片竹林,是我和那些小伙伴玩耍的好却处。父亲则是乡村篾匠,所以很小的时候我就和竹子打交道。当时只知道竹子可以编成竹篮、竹席、竹筐、竹椅等很多乡人必备之物,亦可以编很多好玩的工艺品,如小鸟等供我玩耍。竹笋则可以挖来炒着吃,是很不错的美味,小竹子可以拿来做钓鱼杆及其他玩耍用的道具。每逢吁日,父亲或者母亲就会挑上一担竹制品赶吁,卖来的钱则买回一些油盐酱醋等日用品,间或也会给我们几个谗嘴小孩带些糖果等吃食,亦或扯上几尺花布给妹妹们做新衣服,令我和哥哥羡慕不已。

长大后,书读的多了些,才知道竹不仅仅是用来吃竹笋、编竹筐的。竹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可见人们对其评价不薄,古人认为,竹空心,象征虚心好学;竹有节,象征节操高尚;竹修长秀美,姿态动人,诗意无限;竹性坚韧,可编可织。因其可赞、可赏、可画、可诗、可味、可用,而独得古今文人雅士之青睐。

古语有“君子比德于竹”之说,《世说新语》说王子猷爱竹,就是临时寓居都要种竹数丛,人问何故,指竹曰:“不可一日无此君”。后来即以“此君”为竹的别称。吴孔嘉《咏竹》“相对此君殊不俗,幽斋松径伴梅花”就用此典故。

君子,古时有品德高尚的人之意。竹,以其性情淳朴温和,品骨清奇典雅,形体文静端庄而

日志分类
首页[443]
生活琐记[8]
散文[140]
杂文[138]
童话寓言及诗歌[25]
小说[0]
随感[91]
休闲娱乐[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