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博客入口:http://blog.5d.cn/user33/wqk3604126/
2007/03/12 | 好女勿嫁爬格族
类别(杂文) | 评论(0) | 阅读(15) | 发表于 16:21


  
  爬格族远远看去高雅脱俗令人佩服:名字常见读物,时有稿费帮补,笔下生花妙语连珠。其实此辈宜远观而不宜近处,当他老婆多有难言之苦。
  
  一曰潦倒马虎。有道是一心不能二用,爬格族仰卧起坐无时不在构思文章,对生活琐事不免心猿意马,接人待物常显呆相,衣食住行得过且过穷对付。当他老婆,要么有与脏乱差相安无事的雅量,要么得比邻人多做几倍家务。

  二曰偏激好辩。爬格族手无缚鸡之力别无所长,一支秃笔却能天花乱坠。心情好便把黑写成白,情绪糟就将白染成黑。一旦夫妻争执,理亏的准是老婆。在家有点偏激无伤大雅,在外惹上官非妻子必受牵连。

  三曰笔是心非。自相矛盾是爬格族的通病。他可以一面义正辞严愤世嫉俗,一面心安理得收受灰色收入。公开发表的文章有表演性质,自然冠冕堂皇,背地里的行为却遵循利己原则,岂能作茧自缚?做他老婆,装聋作哑的本领须高人一筹。

  四曰多愁善感。爬格族皆知“悲苦之文易好”的秘诀,开始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兄弟健在,非写“家兄江南没,舍弟塞北亡”;在家作威作福,偏诉饱受“妻管严”之苦;日久天长,不免假戏真作难以自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遂成习惯,每有爬格族想不开丢下妻儿擅自轻生的悲剧上演。

  五曰花心好色。爱情是文学永恒的母题,风流韵事乃为文不可或缺的佐料。常在河边站,哪能不湿鞋?要叫爬格族不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比登天还难。他日暴得大名,“仰天大笑出门前,我辈岂是蓬蒿人?”必然见异思迁另觅新欢。法国文豪大仲马膝下“同父异母”的孩子有

2007/03/12 | 淡泊人生
类别(随感) | 评论(0) | 阅读(19) | 发表于 16:20

尘归尘,土归土,世间不乏骁勇善战之士,“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其实人生都有个归结的,即使穷其一生去追逐名利,攀足仕途,笑看你方唱罢我登场,谁主沉浮,最后生命的灯盏熄灭时,也不过是一把尘土,淡泊名利,未尝不是件好事。 思往昔,斯人已去,又有几人能名利双收,谁又能坐怀不乱,谁又能平步江湖,古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归还。“后有今人”俱往矣,还看今朝”的感叹。追逐是每个人身体里特有的“欲望”,向上,不断,躯体疲惫时,却又无法停止念的鼓动,向前,再向前。

人不可能明净高远,对身外事无欲无求,理想也好,梦想也罢,或者只是安逸的只享荣华,或者只是在清贫背后,简单的温饱快乐,没人会鼓吹要回到原始社会,但是在追求物质带给我们的快乐的同时,心底深处更渴望的是精神上的宁静与闲适。 “我欲乘风归去”不知是否表达的是这种恬阔的心境呢?追到最后不过是尘土一把。陶渊明的桃花源,追溯的是古时的一种心境逸然。今非昔比,又有几人能脱离现实去觅那处桃花源呢?古有常人的愤世忌俗,却也脱离不了这名利场的角逐争斗,弄墨的文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常人。即使在俗世中脱离这么多的欲望纠葛后,还是要有追求的。

其实现实中人情淡薄,不乏别人成与不成,好与不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视心态。古人尚且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现代人的人情冷暖又要有几分自知呢!驱走了名利,又有了红尘的牵绊与纠结,烦恼是不断的生,遗忘是不断的忘,丢了这样又来了那样,总是选

2007/03/12 | 从贾瑞行止看贪官为何不怕死
类别(杂文) | 评论(0) | 阅读(14) | 发表于 16:20


《红楼梦》中的贾家办了个私塾学堂,老师是贾代儒,他有个孙子叫贾瑞,这贾瑞“最是个图便宜没行止的人,”他不顾自己身份地位,贪恋王熙凤美色,主动找上门去,言语挑逗,试图勾引。凤姐对此人鄙而恶之,却又故做媚眼,假意殷勤,巧设相思局,诱贾瑞步步深入。

贾瑞轻薄而愚蠢,凤姐两句好话,他就如鱼吞钩,赌咒发誓,说出“天打雷劈”、“死也愿意”的话来。当晚,他被凤姐骗在个穿堂小道中,活活冻了一夜。又因一宿未归受贾代儒重罚,很吃了些苦头。他痴心不改,还找凤姐,凤姐反抱怨他失信,使得贾瑞以为凤姐真心待他。二次约见,不料更惨,先被凤姐派来的两个相好的男子戏弄一番,再被泼了一身污水,冻得他冰冷打战地逃回家去。

贾瑞回去后病了,总算明白过来,凤姐在耍弄他,恨恨的,但想起凤姐模样,又丢舍不下,真正是爱恨交加。他病得不轻,吃药也不顶用,眼看不行了,听得门外有道士经过,请进来,贾瑞一把拉住,在枕上连连叩首,直叫菩萨救我。他此时活命心切,一副可怜相。道士说这病非药可医,但有件叫“风月宝鉴”的镜子可借他一用,并叮嘱只可照看这铜镜背面,万不可看正面。贾瑞若遵了这话去做,本是能活命的,但他性格轻浮,试了不该看的那一面,却见凤姐媚态万千地在镜子里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恍惚间就进了那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出来时浑身大汗,虚弱无力了。重病之人,哪里经得起如此折腾,但贾瑞总觉不够,难以满足,就再看那铜镜正面,就又进去,颠鸾倒凤,如此者三四次,直到一命呜呼,可怜他被阎王派来的小鬼拘走之际,还抢着要捡铜镜,大呼一声:“让我拿了镜子再走。”

这是刻画人性弱点的十分经典的一个情节,贾瑞至死不悟,至死不悔,虽然他怕死,活命

2007/03/12 | 吃不到的葡萄
类别(杂文) | 评论(0) | 阅读(11) | 发表于 16:19


  吃不到的葡萄什么味?有说“酸”的,也有说“甜”的。

  说“酸”一族,以伊索寓言里的那只狐狸为代表。它看到一串串熟透了的葡萄,馋涎欲滴,但因葡萄架过高,三跃而不可得,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它就对旁边的动物说,“这葡萄是酸的,我才不想吃它呢!”其实,狐狸首先是在说服自己:既然葡萄是酸的,没吃到,就没有什么遗憾了,甚至可以算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呢!于是,狐狸“高高兴兴地走了!”

  无独有偶,偌大一个中国,讫今没有一位本土人士获“诺贝尔奖”,因而有人怀疑评委会里存在种族、文化甚至政治歧视;有人数落评委会历史上的重大失误……似乎“诺贝尔奖”是一串酸葡萄,不吃也罢!在心理学上,“酸葡萄”的作用在于——当人们追求某一目标失败时,干脆将目标价值贬低,以冲淡内心的不安。

  说“甜”一族,大有人在。在这些人看来,到嘴的葡萄味道不过如此,吃不到的葡萄才充满诱惑,分外甘甜。“甜葡萄”最经典的表现在两性关系领域,异性总是得不到的那位才是最美、最可人的。而到手的那位,哪怕一度激起过你为其赴汤蹈火的决心,可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因人而异),在你心目中的印象,肯定逊色于“得不到”那位。美是极脆弱极主观的,假定一个女人可以永葆青春,也经不起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仅仅几年如一日的近距离“洞察一切”,而远在天边的那一颗“葡萄”,由于时空的距离和“

2007/03/12 | 成熟与世故
类别(杂文) | 评论(0) | 阅读(10) | 发表于 16:18


  街头的一堆西瓜,无论它有多少,对买者而言,只有三种:生的,熟的,熟过的。我们只挑熟的买。芸芸众生,男女老幼,就其心理年龄而言,也只三种:幼稚的,成熟的,世故的。幼稚的属于生瓜,成熟的属于熟瓜,世故的属于熟过的瓜。放下生瓜不谈(因为若在秧上,它还有成熟的可能),天下有谁喜欢熟过的西瓜?

  人们都不喜欢熟过的瓜,因为它内里已变得干枯;世人也不喜欢世故的人,因为他们已“练达”得枯燥无味。哪一个世故的人拥有过真正的朋友?哪一个世故的人有过甜蜜的恋情?哪一个世故的人有一个幸福的家?至少在我身边,我还没有发现。

  世故是最可怕的一种衰老,人一旦进入这种状态,无论他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可以说,都已进入了生命的黄昏。世故的人很少有激情,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他们不会制造浪漫,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浪漫的情怀;世故的人也很少会有创造,我没见过一个世故的人成了作家、画家、诗人或音乐家,在真正的大画家、大作家、大诗人、大音乐家中,我也没有见过一个世故的人,就是在成功的企业家和大商人中,我也没有见过。

  世故是烂掉的成熟,是那些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人,就近为自己选择的一个掩体,他们在内心深处有自卑情结和弱者心态,因此从其本质上讲,世故是一种幼稚的回归。

  我们反对世故,不等于不提倡成熟。一个人不成熟,就等于和生瓜一样,价值要大打折扣。成熟是一种丰满圆润的状态,是一个人智慧的顶峰,是一个人阅尽人间沧桑后的一种从容大度。它不媚俗,不盲从,对挫折处之泰然,对恭维、掌声、鲜花报以淡淡的微笑。它淡泊宁静,散发着灵魂的香味,它是生命运作到一定程度之后所达到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理想境界。处在这种境界上的人,在家里是宽容、慈祥的父亲;在朋友那里是手足般的兄长;在社团或党派里,是悲天悯人的

日志分类
首页[443]
生活琐记[8]
散文[140]
杂文[138]
童话寓言及诗歌[25]
小说[0]
随感[91]
休闲娱乐[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