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博客入口:http://blog.5d.cn/user33/wqk3604126/
2007/03/13 | 香港老太太
类别(散文) | 评论(0) | 阅读(72) | 发表于 16:24
 认识这为香港老太太纯属偶然。一次短暂的旅行途中,我和她坐同一列火车、同一节车厢、同一排座位,闲聊中得知她老家在上海,父母却一直在香港经商并定居,自小她便跟奶奶在上海长大、读书,直到高中毕业,一九八五年奶奶去世了,无依无靠的她只好去香港投奔父母亲。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又不懂英语,到了香港也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当过保洁员,也当过中文打字员,她说:“要是自己懂英文的话,就可以当中英文打字员了,那样收入会高的多,不过,通过自己几十年的努力,现在在那里也不错,供了一套房,改造成小单间出租,收入还是很可观的。”至今我也不知道这位香港老太太叫什么名字,只记得她是一位很普通的老太太,为人很和气,也很有礼貌,但发生在她身上的几件事却让我一直难以忘怀。
第一件事:对号入座
 我们乘坐的是一趟旅游列车,由于正是旅游淡季,乘车的旅客并不多,车厢里百来个座位,只有十几个旅客,显得空荡荡地,我们上车后,找到自己的座位,却有两个小青年坐在我们的位子上正聊的火热,还没等我开口,香港老太太就先讲话了:“小伙子,这是我的座位,请你们让开行吗?”两小伙一听,也没太在意,随口说:“车上位子多的都可以睡觉了,你随便找个位子坐吧,反正车上就我们这些人了。。。。。。”还没等他们说完,老太太就打断了他们的话:“这怎么行呢?买了票就得对号入座,我不能坐别人的位子,这是原则问题,请你们回到自己的座位。”两小伙一听老太太这样说,只好起身离去。路上我曾经问过老太太,车厢里座位有的是,你怎么这么固执,非得要自己的座位?老太太对我说:“不管车厢里是不是有位子,但这个位子是我买的票,就得归我坐,否则车票上就不用印着对号入座了。”听了她的
2007/03/13 | 乡村的唢呐
类别(散文) | 评论(0) | 阅读(42) | 发表于 16:24

 

  唢呐,极易使那些在乡村生活过的人心里泛起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痛切伤感。我固执地以为唢呐是一件伤情之物,它会让你想起一些悠远的乡村场景。

  唢呐放远了看,有点像瘦高个子的女人。她身着喇叭形状的铜黄色裙裾,但下摆的开口有点夸张。静泊在云台(乡间专供响匠乐师搁放乐器的桌子)上的唢呐,娴静、端庄,暗含一丝隐隐的忧郁,怎么看都觉得像从某幅古典肖像画中走出来的仕女。唢呐斜挂在堂屋的板壁上,就像一朵头朝下的喇叭花,在悄无声息地开放着,显得孤单而怀旧。

  唢呐的诞生就是一个艺术的过程。小时候,我曾经亲睹响匠乐师制作唢呐的全过程。村里一位年老的大爷就是高明的响匠师傅。他的高明不仅在于会吹奏各类乐曲,他还擅长于从一截树枝中寻找到唢呐的音色。我看到他从一大堆树枝里选出一截,然后刨去多余的木料,让它的声音露出来。这个令人感动的过程,容易使人想到甘为他人作嫁衣的编辑或者教书育人的老师。他先用一根烧得通红的铁条烙空了这截树枝,直到用螃蟹刨子细细地把树枝的表面打磨得具有了凝脂般质感的时候,才开始钻孔,再薄薄地涂上一层清亮的山漆,最后套上铜质的喇叭。“呜——啦——”,麦哨般尖锐的声音经过唢呐身体过滤后,便精致成优雅的韵律了。一截树枝就这么轻而易举地在乡村响匠的手里打磨成了唢呐,一种经典的乡村乐器产生了。

  唢呐常常走在乡村腊月的深处。一踏进腊月的门坎,乡亲们就会把操持了大半年的农具收拾起来,把忙碌了大半年的心情释放出来

2007/03/13 | 五子棋
类别(散文) | 评论(0) | 阅读(24) | 发表于 16:23
到茶馆喝茶,经常看到一些茶客在和茶艺师下棋,他们用的是围棋的棋盘和棋子,却又不象是在下围棋,好奇之心顿起,一番打听得知他们下的是五子棋,据说茶馆还会经常搞五子棋比赛。茶艺师告诉我说:“五子棋下起来比较简单,你只要能把自己的五个棋子连成一条线就算赢。不管是横线,竖线,还是斜线都行。”旁观他们下了几盘,觉得这五子棋还真不难下,脸上不自觉的流露出了些许不屑的神情,茶艺师看穿了我的心理,邀请道:“我们来下几盘?”我欣然答应。没成想几番撕杀下来,我是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尽管我输得心服口服,可沮丧之情还是溢于言表。本想再下几盘,多少找回点“脸面”,但茶艺师却对我说:“今天就到这里吧,你是初学,输棋是难免的,回去后好好琢磨琢磨,说不定下次我就下不过你了。”
回到家,躺在床上却怎么也无法入睡,我总是想不明白,这么简单的棋,怎么就一盘都赢不了呢?静下心来,细细想,才发现自己输的确实一点也不冤枉。
一是自己先入为主,总认为五子棋比较简单,心里上并没有很重视它。二是自己急功近利,只想着怎么赢对手,而没有防备对手的反击。
三是自己输棋后不够冷静,心情急躁,结果只能是一输再输。
回味再三,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往往由于心存轻视,结果办得一团糟者有之;只看到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者有之;急躁冒进,缺乏慎重考虑者亦有之;
人生如棋,凡事都该三思而后行啊!
2007/03/13 | 游龙崆洞
类别(散文) | 评论(0) | 阅读(139) | 发表于 16:23
       历史悠久的龙崆洞,地处武夷山脉南段,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龙康村,距市区四十八公里。据考证,此洞形成于三亿年前的古生代,原是一片汪洋大海,经三次地壳运动和间歇演变而成,为我国现已探明的特大溶洞之一和福建省重点风景名胜区。龙崆洞当属“洞”中出类拔萃者,“神仙洞府,天然迷宫”、“华东第一洞”、“洞中桂林”等诸多美誉加于一身就是说明。
此洞早在唐朝时就已被发现,历代时有游人到此探奇访胜。至今为止,龙崆洞已探明面积达五万四千平方米,洞中可分上、中、下三层,上中两层洞中有洞,曲径四通八达,环环相衔,层层叠叠,迷宫也似。已开发的三千余米游程,忽上忽下,时宽时窄,步步有景象可观,处处有故事可听。有两条画廊、八个大厅、十六个支洞、六十余处景观、三千余米游程,空间宏敞;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水,时隐时现;洞连着洞,洞套着洞,层层叠叠,曲径通幽;大小石钟乳千姿百态,亦幻亦真,真可谓七情六欲皆备,瓜果稻菽飘香。
洞口地处山坳,四周山石嶙峋,林木茂密。洞口上方,原国家旅游局局长刘毅先生题写的 “龙崆洞”三个飘逸遒劲的大字,赫然入目。入洞口处,为一个大小可容纳数十人的“三仙洞 ”,举首仰望顶壁上有一些模糊不清的字迹,据说是抗战时期部分台湾抗日爱国民众在此活动的遗迹,为这个天然溶洞增加了一丝历史的份量。
 “三仙洞”前面,是“三仙门”,三门并列,左为幸福门,中为平安门,右为发财门。俗话说,平安是福,迫不及待穿过平安门,抬头见右边石壁上一平坦开阔处如一
2007/03/13 | 月夜
类别(散文) | 评论(0) | 阅读(33) | 发表于 16:21

在这月的夜,遥望夜的月。我静静的心,飘飘然,便有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白日里的奔忙,为生计,为事业,还是为其它的等等,都已嵌入满目伫观的月夜,皆无须操劳,任随花开花落自归去,一江春水向东流了。惟有身心和肉体的疲惫,让这月沐尘世的流泻,洒下的缕缕清辉所爽意,为我灵魂的种子注入了净化的因子,什么也无须想,什么也无须说,只有静寂的月夜沉醉,在心的天空萦绕。
   

其实,人本是大自然孕育的产物,而毕生追求的最终结局也将随之而去,湮灭终究才为天下芸芸众生的真正归属。就似这盈盈的月夜,“月明星稀,乌雀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我终想起曹孟德的诗来。但我仿佛也有了这感觉。月在穿云破雾,我在大地游走,风在轻轻吹拂,夜在撒播朦胧,我心也太平静,几乎恬适无争了。然不管怎样,我还是很快回到了温馨的家。徉观四周,妻儿已熟睡,家中静得除了偶尔听闻的远处几声犬吠,我的相伴周遭,只有妻儿的轻酣和已经开启的思绪闸门。撩开吧!窗帘。月光从窗外透进,真是太清美了哟!凄清得屋内的一切都象泛出了熠熠的光。是月的诱惑吗?还是屋内的一切原本天然属性,真无追究的必要,反正随它去罢。轻推陋室的窗,倚着纱网,探头寻视,从楼上俯看窗外的月中大地,煞是又一番柔柔的平和景象,真让我感触独处的妙境了。飘进的风儿,很快融入室内的暖暖空气,混合出了一丝特有的清凉,凝凝的溢满全身,为深深的在深夜里无睡意的我所独享。揿亮台灯,就着荧光,休管那一切难言的纷扰,还是静静地,拈得书本,握住笔杆,翻翻看看,阅读我终身挚爱的书本,写写那份独有的清亮文字,为孤独,为寂寞,为这月夜,悠悠绵长。
   

日志分类
首页[443]
生活琐记[8]
散文[140]
杂文[138]
童话寓言及诗歌[25]
小说[0]
随感[91]
休闲娱乐[41]